1.强化技术支撑。完善挥发性有机物网格化监测和来源解析,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减排路径、活性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和控制对策研究,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浓度高值区、治理过程突出问题溯源排查。2.深化固定源治理。推进源头替代,在工程建设、企业生产等领域大力推广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原辅材料,并督促建立原辅材料使用台账。加强全流程管控,在生产、流通等环节加大涉挥发性有机物产品抽检力度,依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和“一厂一策”精细化治理,支持企业开展绿色化技术改造。建设绿色园区,组织各工业园区结合自身产业结构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点制定治理清单并督促实施。3.推动移动源减排。开展“零排放”货车清洁运输试点,利用“油换电”“油换氢”激励政策、差异化停车收费、新能源汽车通行便利等举措加快全区社会燃油小客车新能源化。4.加强油品监管。依法对成品油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加油站和储油库实施错峰装卸油和夜间加油,并坚决打击非法储存、运输、销售成品油违法犯罪行为,促进油品储运环节减排。